星期四, 10月 30, 2008

亨泰全年業績公佈

亨泰(197)今年全年營業額22.74億元,上升31.7%;純利2.55億元,上升34.2%;每股盈利16.3仙,不派末期息。股東資金19.88億元或每股1.26元。

分 銷營業額為13.84億元,上升9.5%;獲利1.78億元,上升26.4%。種植及分銷營業額7.04億元,上升75.3%;獲利3195萬元,下跌 4.3%。出租營業額436萬元,上升二點五倍;獲利349萬元,上升二點五倍。物流服務營業額1.82億元,上升二倍;獲利7579萬元,上升三倍。

其他收入992萬元;未分配開支5343萬元;分佔聯營公司溢利2278萬元;財務費用835萬元。少數股東權益增加330萬元,股東應佔純利2.55億元。

期內營業額增加,主因是一、冷凍鏈產品、化妝品及新鮮農產品之銷售量增加;二、新收購冷凍鏈產品分銷業務銷售量及貢獻增加;以及三、中山物流設施全面投入運作,提供之物流服務貨運量增加。

毛利率持續增加至22.4%(對上年度為20.2%),理由是持續擴大提供冷凍鏈物流服務銷售組合,及銷售較高毛利率的冷凍鏈及化妝產品。

亨泰之分銷產品主要向東南亞、美國、歐洲、澳洲及紐西蘭採購,然後售予內地批發商、零售商及食肆。批發商為主要客戶,佔營業額51%,零售佔20%,食肆佔21%及服務業佔8%。

回顧年內,亨泰收購一幅鄰近中山物流中心土地,作為第二期發展,其中包括成立中央倉庫、衞生及檢疫中心及重新包設施。

集團正物色合適地點,於中國東北地區興建或收購一個物流樞紐。

今年5月,亨泰收購江西省農業業務70%股本權益,參與上游農業業務,主要種植蔬菜並銷售予內地批發及零售市場;同時亦銷售予香港批發市場、既有食品服務鏈及其本身的零售店。此外,集團亦收購自有農地,以確保穩定供應。

展望未來,集團除了提升傳統分銷業務外,亦會專注於物流及農業業務的擴張計劃。

截至6月底止,集團員工人數為七百七十人。

星期一, 10月 27, 2008

問你死未!!!




今天恒生指數收報 11,015.840 -1,602.54 -12.70%
連HSBC都可以一日跌成$15%......重可以說什麼呢?

星期二, 10月 07, 2008

永不投降

在金融海嘯越演越演烈的今天, 全球各國人人自危, 因此今天睇完信報副刊的一編文章而另有所感.
正好為今時困難的日子留下注腳.

文章節錄如下:

一九四一年十月二十九日,當第二次世大戰爆發後兩年,英國處於相當惡劣之處境,邱吉爾以英 國首相身份在一年內,第二次返回其母校哈羅書院向學生演講,講題就是「永不投降」(Never Give In !)。當時,哈羅書院校長為歌頌邱吉爾對於國家之貢獻,特地在校歌內加上一段歌詞,稱讚邱吉爾在戰爭時期之治國成就,但邱吉爾認為其中一個形容詞 Darker Days(較黑暗的日子)不妥當,希望校長同意改為Sterner Days(更堅定、更嚴峻的日子),最後得校長同意。

邱 吉爾在講詞中討論為何不宜用「較黑暗的日子」而改用「更堅定的日子」。以下是該篇演詞內容之精華片段意譯:過去十個月有不少可怖的危險事件,在世界上發 生,但在今日有誰坐在這個大堂內不感到歡樂,因為我們國家及家園的處境經已有巨大改善。上次我回母校時,我們是相當孤立,武裝設備差勁,今日已有改善,當 時敵人無比邪惡的襲擊毫不留情地攻打我們,敵人的空襲仍然禍害我們,但是我們應該學習應付快速而尖銳的考驗,面對長線而殘酷的攻擊仍同樣能幹。有人說我們 更擅長對付後一類考驗……我要向本校同學宣布,我們的立場「永不投降,永不投降,永不,永不,永不」,永不向任何大小事物,巨大或瑣碎事物投降,除非是違 背我們榮譽或良知的原則,我們才可以讓步。因此,我們不可向暴力投降,永遠不可向敵人強大壓力投降。一年前我們單獨作戰,許多人都認為我們會完結……但是 今日的心境已大不相同……你們會唱校歌,對於新加的一段歌詞是讚揚我的,我十分感銘,但有一個字我要更改,原文是「在較黑暗的日子,我們對國家領袖的歌頌 都不會減少(No Less We Praise in Darker Days The Leader of our Nation.)」,我會改為「在更堅定的日子(No Less We Praise in Sterner Days)」……並無黑暗的日子,這些是偉大的日子,是英國度過的最偉大日子。我們應該感謝上帝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在這段偉大歷史中擔任一個角色!

星期二, 9月 30, 2008

少注怡情, 志在參與

今天港股又重現大奇迹日, 並由一度急跌逾千點後倒升收市.
而大跌的原因是美國眾議院周一否決了七千億美元的救市方案, 因此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更創下歷來最大點數跌幅 - 777 點 (中大獎 XD) ~
正正身處在如此重大的歷史事件之前, 本能話我知, 在如此情勢, 我無論如何都應該做一些事情 -
所謂人死留名, 就參與一下麻~ 所以最後我都決定了要入市參與一下~
當然, 參與還參與但自身的財產安全還是要顧慮的. 因此買貨的目標就只會落在那些有機會破52週最底價的股票, 而在我所持有的股票當中, 只有 272, 3988, 197在今才有這可能下破52週最低價.
而要令我在這大風大雨的環境下還玩得開心又放心的看來就只有272同3988了~
272的52週低價是$3.1, 那我 set $3.0好了.
3988的52週低價是$2.55, 唔...有點困難呢. Anyways, set $2.5吧, 反正一買就不是買一手這麼少的, 都不是少錢啊, 小心一點是好的~
結果早在開市前, 我就收到銀行的信息用$2.92買入了272了~
估不到一開市就是今天的最低位了, 雖然開市後一度急跌逾千點, 但其後恒指數反覆回升, 最後恒指收市倒升135點或0.76%, 收報18016點~
而272的收市價為$3.19. 哈~ 咁都得!?

星期二, 9月 16, 2008

何其壯觀!!




今天恒生指數收報 18,300.61 -1,052.29 -5.44%

星期四, 9月 11, 2008

星期日, 9月 07, 2008

中期業績總結

不知不覺業績公佈的高峰期就這樣溜走了, 而我亦因公務繁忙而無什心情來細看各已公佈的業績~ (當然如此悲慘市的市況都相當影響心情 XD )
但記錄始終還是要做的. 好吧, 就來看看我所持有的另外三間公司的中期業績吧~

一號佳麗 - 中國人壽

中國人壽(2628.HK)截至6月底止上半年業績如下:

純利 158.38億人民幣 / 上年同期232.89億
收入 992.84億人民幣 / 上年同期1,014.29億
每股盈利 0.56人民幣 / 上年同期0.82人民幣
不派中期息

純利按年減少32%,期內,已實現淨保費收入及保單管理費收入787.37億元,按年升24.2%

股權型投資佔投資資產的比例由去年底的22.95%,降低至13.28%,債權型投資佔投資資產的比例由去年底的52.13%,增加至58.57%,定期存款佔投資資產的比例由去年底的19.83%,增加至20.97%。

期內,淨投資收益錄得253.02億人民幣, 較去年同期增長5.1%, 主要受惠固定收益類產品收益增加。集團淨投資收益率為2.99%,較去年同期降低0.37個百分點。總投資收益率為2.31%,較去年同期降低2.88個百分點。
(按: 總投資收益率要 Annualized 即是 4.62%, 已是三保中最好的了~)

集團已實現金融資產收益淨額較去年同期降低67.20%至7.42億人民幣, 以及通過損益表反映公允價值變動的金融資產, 錄得公允值虧損64.95億人民幣,對比去年同期錄得收益108.42億,主要原因是今年上半年資本市場深度下調。

按中國會計準則, 上半年市場份額約為42.8%, 較去年末上升3.1個百分點, 維持在壽險市場的領先地位。
(按:咁先係嫁麻~)

總的來說都是意料之中的成績, 至少在 A 股市場一波低於一波的情況下, 明顯看得出中人壽的投資組合已作出具防守性的佈署. 在我看來, 此後要擔心的不是股市的走向(A股都已跌超過60%了, 底部還會遠嗎?), 而是中人壽能否保持市場份額之餘同時優化保費收入的來源結構吧~

二號佳麗 - 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3988.HK)公布, 今年上半年純利421.81億人民幣, 按年升42.78%, 主要生息資產規模穩步增長、淨利息收入增加, 兼且中間業務快速發展, 以及企業所得稅稅率下降。中行表示, 上半年資產減值損失171.44億人民幣, 按年升1.67倍, 其中貸款減值損失64.93億人民幣, 而其他資產減值損失106.51億人民幣, 同比增加94.86億人民幣, 主要因持有外幣證券投資增提了減值準備。

中行截至今年6月底, 持有美國次級住房貸款抵押債券的賬面價值為36.42億美元, 佔證券投資總額1.50%。該類債券今年6月底的減值準備餘額為19.03億美元。中 行表示, 截至今年6月底持有「兩房」發行債券的賬面價值為106.37億美元; 「兩房」擔保住房貸款抵押債券的賬面價值為66.49億美元。目前以上兩類債券還本付息正常。截至今年8月25日, 中行持有兩房發行債券減少至75億美元, 而「兩房」擔保住房貸款抵押債券減少到51.74億美元。

中行表示, 期內淨利息收入815.23億人民幣, 按年升14.78%; 淨息差擴大6個基點, 達到2.72%。非利息收入373.41億人民幣, 按年增長99.06%, 其中手續費及佣金收支額223.65億人民幣, 增幅達45.14%; 非利息入佔營業收入比重為31.41%, 同比提高10.52個百分點。

截至6月底, 客戶貸款為3.24萬億人民幣, 較去年底增加13.76%。期內信貸成本為0.43%, 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而減值貸款率2.69%, 較去年底下降0.48個百分點。

另外, 持有美國Alt-A住房貸款抵押債券的賬面價值為18.28億美元, 佔集團證券投資總額的0.75%。該類債券今年6月底的減值準備餘額為5.22億美元。中行表示, 截至今年6月底持有美國Non-Agency住房貸款抵押債券的賬面價值為50.77億美元,佔集團證券投資總額的2.09%。該類債券今年6月底的減值準備餘額為5.99億美元。

業績合格有餘, 但同樣輸於同期其他中資銀行.
以估值角度來看, 中國銀行無疑在大型中資銀行中是最便宜的一間, 當然這亦是因其持有最多同美國次按相關的資產. 但另一方面, 便宜的估值亦意味下跌的空間比較少, 比較安全吧.
無論如何, 中國銀行可能真的不是增長最快同最好的內地銀行, 但相比外國的銀行, 中銀本身的增長率亦可說是驚人的了, 長遠而言不投資中國內地銀行, 可能已算輸了一半呢~

三號佳麗 - 瑞安房地產

瑞安房地產(272.HK)截至今年6月底止上半年錄得純利17.78億人民幣, 較去年同期增長62%。 不計重估投資物業及調整衍生金融工具公平值的影響, 溢利為15.77億人民幣, 增長70%。期內營業額21.84億人民幣, 按年微升0.3%。 上半年共售出可銷售建築面積3.64萬平方米或224個單位, 物業銷售營業額18.79億人民幣, 跌3.3%。 投資物業營業額增加34%, 至2.87億人民幣。
今年6月底, 投資物業組合可出租建築面積已增至26.20萬平方米。 6月底, 土地儲備約為建築面積1,320萬平方米, 其中該公司股東應佔980萬平方米, 包括位於上海、杭州、重慶、武漢、大連及佛山6個城市的8個項目。
該公司表示, 內地房地產行業受宏觀調控影響, 華南若干城市的樓價出現調整, 而且亦造成發展商今年以來購買的土地較去年同期減少, 料短期內住宅供應將趨於緊張, 在市中心尤其如此, 此將對該公司城市核心發展項目帶來支持。

星期二, 8月 05, 2008

匯豐08年中期業績公佈

截至2008年6月底止中期業績,股東應佔溢利602.09億元,較07年同期的851.12億元倒退29%,每股盈利65美仙,建議派中期息每股18美仙;期內營業收益總額升1.95%至3,346億元。

期內作出貸款減值及其他信貸風險撥備784.2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8%,接近市場預測介乎45%至77%的中位數,並按實際基準計算則較2007年下半年下降8%。

而期內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撇減39億美元,美國的消費融資業務貸款減值準備66億美元,較去年下半年下降17%。

匯控今年上半年淨利息收益按年增16%至1,651.25億元;費用收益淨額增4.7%至856.97億元;交易收益淨額跌30.4%至298.93億元;營業支出增加8%至201.4億美元。
至於個人理財業務稅前利潤分別跌51%;工商業務升35%;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則跌35%。

匯控上半年平均投入資本回報由07年同期的19.1%降至12.1%;成本效益比率則由48.3%升至51%;截至6月底止,第一級資本比率及總資本比率均維持強勁,分別為8.8%及11.9%;資產總值達25,470億美元,較07年12底增加1,920億美元或8%。


地區業務方面:

匯豐控股(00005-HK)旗下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公布,上半年純利按年倒退4.5%至276.97億元,主要是缺乏攤薄投資所得收益;撇除攤薄投資所得收益的稅前利潤則上升11.4%至382.73億元。

集團去年中國內地策略夥伴A股上市集資為集團帶來的攤薄投資所得收益46.32億元。

匯豐上半年香港的稅前利潤按年跌8.3%至224.53億元,主要原因是撇減集團持有的長期策略股權投資,以及股市不景令保險投資回報下降;不包括香港的亞洲區除稅前利潤增60%至158.2億元。

期內香港的成本上升20%,主因是工資上漲及增聘了約2,300名員工,增幅為9.1%,其中旗下的恆生銀行(00011-HK)增聘約500人;亞太其他 地區的成本上升32.8%,主要由於集團內部自然增長和投入資源開拓業務平台,以及增聘逾6,200名員工,增幅達20.4%。


雖然匯控的香港區業務令人大跌眼鏡,但其他亞太其他地區成績不俗,撇除去年交行等內地金融企業於A股上市的攤薄投資所得收益,稅前盈利仍能維持高達六成的增長,當中以中國大陸成績最為突出,不計特殊收益稅前盈利增長高達九成,至70億元;而中東市場也增長逾六成,至77.22億元,蟬聯亞太區(香港以外) 最大盈利貢獻的地區。

香港以外亞太的其他地區(包括中東)增長8.4%至36.24億美元;兩者對集團稅前盈利貢獻分別為30%及35.4%,合計佔65.4%,超越歐洲所佔比例的50.5%

受惠於外匯兌換、證券服務及資產管理的強勁增長,亞太區的資本市場業務稅前盈利急增75%,佔亞太區總收益近六成,而商業銀行業務同告上升73%,主要由於期內多項收購活動,令匯控的客戶群急速增長。

而旗下北美洲業務上半年錄得稅前虧損28.93億美元,轉盈為虧,去年同期錄得稅前利潤24.35億美元,並較07年下半年的虧損擴大5.49億美元。

集團在美國的個人理財業務錄得虧損22億美元,貸款減值及其他信貸風險撥備68億美元,較07年上半年相比升85%,但較07年下半年減少15%;並賬目內就北美洲個人理財業務確認商譽減損準備5.27億美元。

此外,集團在按揭業務方面,期內將按揭組合的未償還貸款降低13%,由360億美元減至310億美元,其中約有60%減額來自客戶還款。


管理層表示集團於美國次按擔保之債務抵押債券(CDO)方面,無面對重大風險。

而歐洲方面
期內稅前利潤大幅增長28%至51.77億美元.

英國的存款增長強勁,在貸款業務增長13%而貸款減值準備大致維持不變的情況之下,除稅前利潤上升23%。

主席葛霖表示,雖然集團有逾70%的盈利是來自香港、亞太區及拉丁地區,但隨著預期美國業務恢復,集團業務組合將會得到平衡。

匯控行政總裁紀勤稱,雖然美國汽車融資融資有所改善,但希望3年內將130億美元的汽車融資組合縮減80%。

對於未來美國的經濟情況,葛霖認為,仍需要多觀察數據來作判斷,雖然當地樓價正在下滑,經濟增長疲弱,但現階段仍未步入衰退。

他稱,預期新興市場持續增長,集團將會維持發展中東、巴西及內地。



簡單看來好壞參半, 至少在眾多不利經濟發展的因素底下, 匯豐都能保持地區性的增長, 而重災區美國次按相關的減值同持有份額都比07下半年減少, 可望能控制美國資融方面的災情.
而最重要的是, 今年第二次股息為每股普通股0.18 美元, 連同已派發之本年度第一次股息每股普通股0.18 美元在內, 比2007 年第一及第二次股息共增加6%.
所以如匯豐能維持股息一年大約10%的增長, 我都不會輕言賣出手上匯豐的股票的, 因這正是我當初買匯豐的原意啊~~

星期五, 7月 25, 2008

複利增長是常識?

今天信報林行止專欄題目 - 小數長計細水變洪流
在今時今日, 那說有點理財知識的人亦都或多或少明白到複利的威力, 但理論上明白是一回事, 在現實中你真的想到它會為你帶來多少的財富嗎?
看完今天林行止的專欄後, 我內心驚訝的感覺真的久久不能散去啊~


全文如下:


這是一篇寫於近二十年前的舊文(刊一九九○年八月號《信報月刊》),趁現在投資者被跌市嚇至面無人色頻喊不知如何是好「存款收息最穩健」之聲又囂塵上之 際,在文字上略作修飾後刊出;此外,因為篇幅所限,「修飾」之餘,同時把一段足以說明複利累積財富十分驚人的近千字事例刪除。簡略而言,此事是指一七七七 年隆冬,美國聯軍統帥華盛頓將軍率領的革命軍彈盡糧絕,被困賓夕凡尼亞州一山谷;華盛頓向賓州人民發出緊急呼籲,要他們或捐或借款項及物資……,支持獨 立、崇拜華盛頓的大地主狄希雲(J. DeHaven;一八一二年去世)借出黃金及糧草合共值四十五萬元,年息六厘;貸方為大陸國會(Continental Congress)。長話短說,狄希雲後人多次向美國政府討償,無結果,其中一個主因是這宗二百多年前的貸款,至一九八八年年底,以複利累計已纍增至一千 四百多億!相信這篇舊文現在仍有現實意義甚至「實用價值」。

把資金存入銀行收息,向來被投資界視為最沒出色、最不長進的投資行為,可是,從統計數字看,懂得利用複利的存款,卻是錢賺錢最快的其中一種方法。一個人在 十九至二十五歲的年間,每年存入二萬元,以年利率十厘計(在長達四、五十年的過程中,平均年利率十厘是可能的),到他六十五歲退休時,其存款已達九百三十 多萬;除非他提款時適逢惡性通貨膨脹,不然,他的退休生活將不虞物質匱乏;如果他在二十五歲以後—通常是大學畢業有了穩定工作的時候—還以分期付款開始供 樓,則他有一個物質豐裕的晚年,是必然的!

相信大家都有以複利累積財富的經驗,只是有人自覺有人不自覺罷了。這確是穩健致富的辦法。不過,要達此目的,你必須自律、堅持到底、有智慧和有耐性。人必 須自我約束,才能儲蓄金錢;而只有堅持到底,才能一直保持儲蓄的習慣。人需要有智力(事實上,有「智力」的人才能生財致富)理解自己的做法,領悟箇中竅 妙,明白這樣做可為你帶來相當可觀的收益,便能培養出耐性;耐性對積聚財富十分重要,因為以複利滾存累積財富,需要長時間才能發揮效能。必須緊記的是,以 複利累積財富只能在擁有充裕時間及閒錢(儲蓄)的條件下才行之有效。換句話說,這方法只宜有經常性收入且有「閒錢」者作長線投資。

以複利累積財富存有一個「陷阱」,此為過程沉悶,較為貼切的說法是,沉悶期一直持續直至複利開始發揮作用時便漸次消失,而這通常需時至少七至八年。自此之後,複利累積過程將變得非常吸引甚且有趣!

為了突出複利累積財富的效應,筆者以投資通訊《市場邏輯》(Market Logic,現已停刊)多年前列舉的「統計表」【表】來說明。假設投資者甲在進入大學的十九歲那年開了一個儲蓄戶口,在連續七年內,他(或他的雙親)每年 把二萬元存入儲蓄戶口,以年利率十厘計;經過七年後,甲停止存入新款項,亦沒有提款,只讓這些資金「複利滾存」,而他則忙於工作或創業,故意忘記這個戶口 的存在!

投資者乙在二十六歲踏入社會做事時才開始儲蓄,從這年開始投資者乙每年存入二萬元,直至六十五歲為止,利息同樣平均每年十厘計。

大家跟着可以細心研究兩者的儲蓄成果。甲較早儲蓄、連續存款七年,他最終獲得的收益將超過乙—當他六十五歲退休時,他在十九至二十五歲一共存入十四萬元, 已累積為九百四十四萬六千四百一十元,扣除他的本金十四萬,淨所得為九百三十萬六千四百一十元,恰恰為本金的六十六倍,而他整個存款歷程共四十七年。乙連 續存款四十年,存入資金多達八十萬,但是最後的淨所得只有八百九十三萬七千零四十元。他們之間的差距,在於投資者甲早了七年進行複利累積。要留意的是,甲 早七年儲蓄的價值,超過乙儲蓄三十三年的所得收益!

這是一個應當向你的孩子展示的統計,讓他們及早知道複利累積財富的效能。當然,你同時要告訴孩子的是,長期存款只宜存放在政治和社會安定的國家,而且還必 須選擇一家歷史悠久、穩健可靠的銀行(即使利率低一點亦值得)。至於選擇哪種貨幣亦極為重要。大家知道,政治動盪社會不安導致銀行倒閉,會使存款化為烏有 (即使在美國,受保障額只是十萬美元),而貨幣強弱對存款的購買力有決定性影響。

計算複利和「翻一番」的公式

寫畢上文,記起一條計算複利回報的公式,列在這裏供大家參考—

FV=P×(1+R)N

FV=期終(未來)本利和 ;P=本 ; R=利率;N=年數

如你以十厘息(R)存款(P)二萬元,定期十年(N),期終所得(FV)為五萬一千八百七十四元八角五仙。

計算方法是$20,000×(1+10%)10=$51,874.85。

應該注意的是,利率一百厘時此式失效。

順便介紹計算存款「翻一番」(double)需時若干的「七二法則」(Rule of 72),這種運算過程非常簡單,將利率除以七十二,所得之數,就是「翻一番」所需年數,比如每年利率4%,引入「七二法則」,你馬上可算得存款十八年增一 倍的答案—十八正是七十二被四(%)除得之數。值得一提的是「七二法則」是統計演繹的結論,並非教學公式,因此求得之數並非絕對值;以上例看,實際上應為 十七點六七年「翻一番」;又如十厘,本來是七點二年就倍增,但實際上需七點二七年。



星期四, 7月 03, 2008

向下沈淪 ~


Hang Seng Index

21,242.779 Down 461.67 (2.13%)

跌......是預計之內的事

跌多少......在今時今日還有關係嗎? XD
就當是我的執著吧, 今天我又買了一手197@0.9 .
當然在落價前我都爭扎了一會, 內心都會想現今的市況真的不適合買如亨泰這些細價股, 再加上亨泰又沒有股息, 我自己對其管理層又不是有絶對的信心......
那支持著我的除了預期今年同樣出色的盈利外, 就只剩下一開始要買回4手的執念了~
而現在執念已成, 我以後亦不打算再增持了, 最後這一隻半投機半投資的股票會給我什麼的果實呢?
相信是要年計後才有結果吧~

星期日, 6月 15, 2008

星期三, 4月 30, 2008

林森池錯了嗎?

國壽<02628.hk>公布,按中國會計準則,截至08年3月底止首季業績,錄得淨利潤為34.74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倒退60.91%,每股收益0.12元。

本季度投資收益率為1.09%,退保率為1.98%。受資本市場低迷影響,公允值由去年同期賺39.06億元變為蝕55.15億元。而人民幣升值,亦令其匯兌損失擴大2.6倍至5.36億元。集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由去年底4175.13億元,下跌至3月底止的3891.45億元。

期內應收保費升59.83%,已賺保費增長率為39.47%至1016.1億元。保險業務收入增加38.31%至1021.54億元。

當我知道國壽首季道業績倒退60.91%時, 我真的不太願意相信, 正如心理學理論所講, 當一個人面對太大驚嚇時, 第一個反應就是不願意相信, 而我好明顯係一個平常人. XD
所以我第一時間就係上國壽的網站, 希望倒退六成的消息只不過是另一個網上流傳, 但我很快就明白到這一切都是真實的.
而我亦進入了第二個階段 - 失落, 沮喪, 心中不停的念: 完了, 完了啊...一切的期望都落空了...
及至當天晚上, 是我第一次因股票的市況而反覆不得入眠.
但一覺醒來, 清了清思緒, 理性的我就開始思索問題的出處, 是我信錯了林森池的分析嗎?
無疑, 林森池早前對2628同941的估值真是太過樂觀了, 如早前相信他指恆生指數的底是25000的人, 現在大都傷亡慘重了. 但另一方面, 這是否影響到林森池對2628在基本面分析的準確性呢?
我否定了這想法, 雖然自問自己沒有對保險業
相關的專業知識, 但至少我對自己對事情的分析能力還是有信心的. 而林森池的言論一路上來都合理得能令我信服, 雖然有時都會覺得他不自覺地有點自圓其說~ XD
但以他本身投資經驗, 加上對保險業的深入分析同理解,
所以我排除林森池分析中看不到國壽本身出現重大缺失的可能性.
因此問題一定出在另一個地方, 所以我立時上網找出各界對國壽第一季業績的分析, 再找出重點來比較一下. 而最後得出結論如何? 又來看看林森池來個總結吧:

以下林森池訪問筆記內容轉載自 - 麟記雜貨Blog

第一季業績
2008年第一季業績:國壽的,好像很差;平保的,好像很好。國壽賺34億,下跌了6成,平保賺71億,上升了24%。

市場意見
有分析員認為,國壽盈利減少是因為(1)股票浮虧了55億,(2)提取保險準備金多了120%。

保險責任準備金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提取保險準備金。
保 險公司收到客戶的錢用來投資,公司資產多了,但如何區分屬於公司和客戶的所佔部分? 準備金屬於負債。中國會計制度較國際會計制度在這方面較為「嚴謹」。公司可否撥少一點準備金增加盈利? 這方面要看公司的原則。政府沒有規定如何計算準備金,是由公司的精算師逐張保單計算。數年前AIG出了會計問題,為谷大利潤,降低了準備金,什至令CEO 都下了台。

國壽方面,準備金的政策有連貫性。而準備金大幅增加同保費收入增加有關。
為何保費收入增加39%,但準備金增加120%?

因為大家睇漏了! 準備金屬於負債(客戶的錢),假如客戶退保(或保單滿期),公司要賣股/債還錢給客,資產因此下跌,負債亦會減少(由準備金回撥),搬回利潤表。

但事實上保險公司收到保費要把多少比率當作準備金?

由 公司的精算師逐張保單計算賠款。假如發現舊單準備金不足什至要增加準備金。國壽方面有連貫性。回撥方面,一個客買,另一個客退保,即一個走,一個回撥,會 計方面要在利潤表將提取準備金加番拆倉(賠錢和到期)加埋退保。2008年第一季提取準備金有440億;拆倉(賠錢和到期) 有360億;退保有140億,共940億。2007年第一季提取準備金有200億;拆倉(賠錢和到期) 有390億;退保有100億,共690億。940億比690億多38%,與保費收入增幅相同。這方面與保單質素「完全無關」! 用上述方法計算,2005 – 2007年國壽貫徹地保持此比率於92%。1022億壽險收入除以940億即92%。代表收1022億保費中有940億是預備賠給客的。2007年第一季 有740億壽險收入,準備金690億,比率93%。此比率由05 – 07年平均92%。代表國壽賣的產品沒有太大變動,主要是傳統保單和投資分紅保單。

有 分析話國壽準備金大幅上升是因為保單質素下降,林sir認為” 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 (http://www.phrases.org.uk/meanings/10400.html: A small amount of knowledge can cause people to think they are more expert than they really are).

林sir計算的方法是一個「捷徑」,實際上每一年附註中準備金的變化是有計算的,但季報沒有附註,所以才用此方 法計,亦十分接近。從準備金的變化看到的意義是「生意好咗」。人壽保單有季節性,通常第一季保單收入佔全年35 – 40%,但投資收入有一個「錯配」,收了一大筆保費,要預備一大筆準備金,但經常性收益,例如定期存款利息(只有3個月相比一年40%準備金)/股息/債 息仍未收到。中國會計制度要求所有開支皆在利潤表反映,與國際會計制度不同。

浮虧係「影相問題」,任總第一季都唔見咗147億,再影相又賺番。

平保在準備金對保費方面,05年87%;06年96%;07年136%;08年75%,精算假定不同。

太平洋保險方面,06年97%;07年117%;08年122%,而太保以萬能險為主。

超 過100%即要以投資補貼,代表保單唔好賺。想睇清楚d,要用國際會計制度。國壽07年報p14,保費收入以中國會計制度為1980億;國際會計制度分保 費/存款,存款940億(94,227M),保費1040億(104,195M)。國際會計制度把投資形合同(分紅/非分紅)當作存款(即當作客戶的存 款),假設隨時可以由客戶提走。傳統保單方面,國際會計制度要求計算死亡率和現金價值。保單頭幾年現金價值很低。精算師要計算整體死亡率有多少,和現金價 值。以國際會計制度,由05 – 07年傳統保險準備金只須撥43 – 48%,中國會計制度去到90多%。國際會計制度低很多,中國會計制度較保守。所以用國際會計制度計算是賺多d錢。

而且,用國際會計制度,佣金可當作延遞承保費用(可攤銷),拆倉/退保/滿期不用扣利潤,只有賠款/分紅…才扣。

已知中國與國際會計制度不同, 1022億保費,假如40%是傳統保單,60%是投資型,用中國會計制度賺多少? 自己計一計用國際會計制度賺多少?

林sir今日觀察到,在$35水平,有1200個散戶共沽了600萬股,一轉眼就已被人掃掉,是什麼人大手買? 是否專業買家(professional)?

如何睇一間保險公司

一 個專業的投資者,睇一間保險公司,睇兩樣嘢就夠,第一係睇管理層策略,點樣拿多d保單番嚟。舊年林sir擔心國壽保費收入上升只有不足10%。舊年個個都 話投連險好賣,國壽賣傳統保單不夠競爭。但其實舊年投連險好賣都無用,舊年股市好,今年股市差,客戶會退保。但今年現在才開始賣投連險則timing好。 舊年國壽分紅險分得多,達8%(全行最高),今年個市一靜,d單就拿拿聲去哂國壽。分紅險係有保證投資回報,似保本基金。市況一波動吸引力就增加。再者, 最近一個月國壽萬能險的回報有6%,比平保5%高。亦比銀行存款和債券高。林sir認為國壽現正進行大攻勢,國壽市佔率由去年40%升至44.3%。平保 市佔率由去年16%降至12%。太保有10%,接近平保。此方面平保現在很危險,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在此情況下林sir點都唔會要平保。

第 二方面,投資方面國壽做得更加好。表面上倒退,但其實做得很啱key。跌市時就可以分辨出「誰是大人和細路哥」。阿媽話「熊來了」,細路哥即刻返屋企,掉 低所有嘢;大人就反而去打熊人去食熊掌和取熊皮大衣。比較一下十大持股量,國壽減持平保/中石油(全沽)/中遠洋/神華,但增持工行/建行/中行 /VISA(長棍)。反之,太保/平保浮虧很少,但是平保賣了神華/大秦/萬科/人壽,買盈富基金/2833/華寶債券基金/上投基金,返了屋企。太保賣 了中鐵/中石油/中遠洋,買基金。現象就是,為了第一季業績,太保和平保賣了很多股票消耗了很多浮溢(令浮溢實現),浪費子彈。太保十大持股的浮溢只剩 21億,平保74億,國壽250億。

經過此一浪之後,林sir覺得國壽管理層是no. 1,人工又平。楊超人工199萬;馬總人工接近7000萬。國壽投資總監人工140多萬。國壽最高人工的是精算師,600萬。沒有overpaid。林 sir認為用一億多人工請幾個人返來拋掉好股買2800,佢唔會happy。

當然林sir的前提是股市第二、三、四季會好轉,他就第一季跌了34%,由頂計跌了一半,國壽浮虧55億,咁第二季會否跌50%? 第三季又50%? 咁個市咪 0! 哈哈… 而家最好多d熊出嚟唱衰等他可以執平貨。

以上基本都總結了看好一方的觀點, 事實如何又要看看今年的中期業績了~
但至少國壽本身看來還跑得很好呢~

星期六, 4月 26, 2008

未學行先學坐 + 富爸爸窮媽媽理論

4月25日 - e線金融網 林森池訪問
http://www.rthk.org.hk/rthk/pth/ezone/20080425.html

以下林森池訪問筆記內容轉載自 - 麟記雜貨Blog

----------

為什麼不賣2628 & 941?
兩隻馬有沒有弊腳? 沒有。
現時有很多大戶舞高弄低(狼市),林sir 2月時曾經說過50天跌穿250天就是底,要買不是賣,大戶利用50天跌穿250天技倆再利用傳媒傳播恐慌,散戶賣,大戶就有平貨買。到50天升穿250 天,大戶就可以出貨。賺了4000點(約20500-24000)。所以,狼市中,50天跌穿250天,要買貨,長揸。恆指20500時,用每股盈利 1660點去除,P/E只有12.4倍。2003年SARS時,8000點,P/E係12.7倍。代表什麼?

價值投資最重要知道, IQ賺不到錢,EQ才賺到錢。「未學行;先學坐」。這是BB的成長過程(yes, fully understand)。最緊要坐得舒服。跌市時千萬不可數身家,越數越縮。要睇公司的經常性收益。2628和941派息增長比全世界的通脹快,所以坐得 舒服。2628於2006年派5仙,2007年派14仙,2008年派42仙。假如有10000股2628,$5成本價,去年收$1400息,可以買56 斤豬肉($25/斤),今年收$4600,可以買多很多豬肉。林sir還以股息再買貨,可以加多20%持股量,即12000股可以收$5520。當豬肉加 了一倍價($50/斤),可以買110斤豬肉。豬肉加了一倍價都不用怕,還可以食多一倍。所以好的千里馬不要希望牠升,要希望多d財演唱跌。可以用股息趁 跌市買平貨。林sir有個friend,佢個仔畢業做醫生賺$400000一年,但個friend有1000000股2628,湊4年就有$460000 息一年,好過用20幾年湊大個仔仲未必做到醫生。857坐得唔舒服,因為有問題(之前提及過)。股票講現金流最重要。現金流用來抵抗通脹,賣了貨只為賺 價,賺(投機)唔到連豬肉都無得食。

呢個節目(e線金融網),如果只係想賺一千幾百恤個髮/買隻戒指/買對鞋,就唔好聽。聽得呢個節目, 就要有目標賺幾千萬什至一億。投資一定要睇客觀因素,公司有沒有問題,例如美國次按會否令2628人壽保單減少? 令941不能上客? 不會! 所以坐得舒服。第二睇派息(現金流),夠不夠生活,追不追上通脹。有d公司賺大錢不派息,林sir一世都不會買,例如2899,過去4年有息派但今年賺多 50%都唔派,不照顧小股東,唔買(復地都是)。還要睇管理層作風,最緊要踏實,不要為擴充而擴充。林sir認為2318都算是過份擴充,唔擴充點可以支 持馬明哲拿全國最高的人工? 加上張子欣和梁家駒,三人已經拿了一億有多。唔擴充點可以證明管理層「叻」? 這是美國公司的壞習慣。好似貝爾斯登,管理層人工很高又有stock option,為証明自己什麼次按生意都去做,引致嚴重後果。還有,「富爸爸」股票都不要買,例如和黃旗下百佳跟通脹加價,但和黃的股息8年來都是 $1.73,沒有加過,因為李先生有錢蝕得起就由她蝕(3G)。「窮媽媽」股票卻一定要買,941阿媽做緊3 G網絡,941一定加息派俾阿媽。2628阿媽以前揹的定息保單,9-10厘,所以阿仔要生性。窮媽媽變富媽媽後就可以整體上市。2628暫時都不會整體 上市。有「皇朝」的公司也不要買,例如合和,80年代已經話要喺灣仔起一間2000間房的酒店,現在只聞樓梯響,這是管理層心態問題,胡先生想將起酒店一 件事一代傳一代。

好的千里馬可以抵抗通脹。

林sir多錢,小股民小錢,可否出出入入偷吓雞快d到達林sir身家level?

舉 個例,林sir有位friend(唔通係木宰羊先生??),74年由$7…$6…買到$1買了100000股和記地產,和記財政有問題,但和記地產收租派 息俾窮媽媽,有15厘,坐得安樂。然後和記被匯豐銀行接管。匯豐只接收了祈德尊手上的貨,派人入和記管理,沒有收購。但該位朋友睇住自己身家由 $500000跌到$100000,驚,放了貨。如果朋友當日沒有賣,30多年後至今日,今日有幾多? 80年10送1,84年紅利都派$4,87年1送4 ,再一拆4股,2000年10送1,當日100000股變了今日600500股,今日平均$70計都有4000多萬。持股票係考EQ,考氣魄。李嘉誠有8 億股長實,升$1就賺8億,跌$10就唔見80億,咁咪要跳樓? 賺大錢的人要有EQ,未學行要先學坐。而且不要碰衍生工具,也不要用扛杆。

星期日, 3月 30, 2008

業績三月

三月, 一個投資者十分看重的一個月份, 因大多重量級的上市公司都會在這月公佈其全年業績~
而在我的持股中, 中國銀行(3988)及中國人壽(2628)亦先後公佈了它們在2007年的全年業績.

中國銀行2007年度的全年業績:

香港 (XFN-ASIA) - 中國銀行(3988.HK)雖然去年為美國次按資產大額撥備, 但仍錄得純利562.48億人民幣, 增長31.3%, 優於市場預期。該行預期, 今年次按貸款所帶來的虧損不會進一步擴大, 並會繼續處置次按資產。

中行截至12月底, 持有美國次級住房貸款抵押債券賬面值為49.90億美元, 佔集團證券投資總額2.13%。副董事長兼行長李禮輝表示, 預期今年的次按貸款賬面值將進一步下降, 但所帶來的虧損不會進一步擴大。

中行已於去年第4季處置部份風險較高的美國次級住房貸款抵押債券以及相關的全部債務抵押債券(CDO), 相關損失已於07年年度損益中體現。

另外, 該行對剩餘的美國次級房貸抵押債券進行評估, 並計提了減值準備。截至去年底, 相關減值準備餘額為12.95億美元。其中,AAA評級佔71.23%,AA評級佔25.93%,A評級佔1.10%。相關減值準 備餘額為12.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4.61億元)。此外, 鑒於上述債券公允值下降, 已在股東權益中確認2.82億美元的公允值變動儲備。

截 至07年12月底,中行持有美國Alt-A住房貸款抵押債券賬面價值為24.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0.40億元),佔集團證券投資總額的 1.05%,其中98.21%信用評級為AAA。考慮到美國信貸市場的發展,中行對去年12月底止持有的該類債券,及其他與美國住房貸款相關的抵押債券, 計提了減值準備2.8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82億元)

副行長王永利表示, 次按問題屬系統性問題, 問題源自市場流動性過剩, 中行會加強自我實力及對市場作更審慎判斷以作應付。他指出, 次按產品具市場需求並有發展空間, 但有需要改善風險披露問題。

王永利又指, 中行的撥備以審慎為原則, 認為目前撥備額已足夠, 並已考慮到今年首兩個月的市況。

中行預期今年人民幣貸款新增規模將與去年相若, 貸款增長速度保持13%左右。李禮輝稱, 今年中央宏調對內地銀行業有一定影響, 預期中行今年貸款增長會進一步減慢; 不過, 中行業務多元化, 對資本市場的依賴有限, 故受宏調影響不會太大。

另外, 該行將持續尋求併購機會, 並正申請黃金期貨牌照。

該行截去年底客戶貸款和墊款淨額按年增長17.8%, 達2.75萬億人民幣, 帶動淨利息收入增長25.8%, 至1,527.45億人民幣。淨息差擴闊31點子至2.76%。

期內信貸資產質量進一步改善,已識別減值貸款餘額與減值貸款率保持「雙降」,當期貸款減值損失為82.52億元人民幣,較上年減少40.90億元 人民幣,降幅33.14%。截至2007年末,貸款減值準備餘額為960.6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7.75億元人民幣。信貸成本為0.31%,較上年有 所下降。

中行受惠於基金代銷、銀行卡等中間業務增長, 帶動淨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增長91.9%, 至274.88億人民幣。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為15.04%,較上年上升5.39個百分點。

中國銀行近年股價相比起同業偏低的最主要原因, 正是因它在中資銀行中持有最大量同次按相關的資產, 再加上前幾年中銀的管理層一二連三地出現事故, 因此真的令人難以對其業務前景有太大信心. 話雖如此, 但這亦不能因此而抺殺中國銀行本身所有的優點, 如巨大的銀行網絡, 多元化的業務, 同中央良好的關係等. 而中銀今年的業績正好說明這一點, 向市場證明了它有能力為其次按負責~
我會繼續持有我手上的持股, 如後市再大跌, 相信我會再次增持~

再來就是中人壽的全年業績了:

香港 (XFN-ASIA) - 中國人壽(2628.HK)去年在投資收益急增帶動下, 錄得純利388.79億人民幣, 增長94.8%, 符合市場預期。

本社綜合證券商預測, 市場原先估計中壽去年純利介乎337.36億-420.06億人民幣。

中人壽去年淨投資收益440.20億人民幣, 上升76.5%, 主要受惠於股權型投資收益急升3.16倍, 至194億人民幣所帶動, 而債權型投資收益亦錄得34.7%增長, 至166.78億人民幣。 中壽去年已實現投資收益急升8.64倍, 至153.85億人民幣; 未實現收益則下跌6%, 至188.43億人民幣。

去年底總投資資產達8,502億人民幣, 增長23.8%, 淨投資收益率為5.76%, 較06年上升1.49個百分點; 總投資收益率為10.24%, 較06年上升2.27個百分點。

核 心業務方面, 中壽去年總保費收入及保單管理費收入為1,118.86億人民幣, 按年增長12.5%。 期內, 已實現淨保費收入及保單管理費收入為1,114.04億人民幣, 增長12.7%。 按中國會計準則, 中壽去年在內地市場的佔有率為39.7%, 繼續保持市場領導地位。

董事長楊超在業績報告中表示, 今年內地保險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 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大, 該公司將面臨更加複雜多變的經營環境。 中壽在打造國際頂級金融保險集團目標的指引下, 將持續優化業務結構, 致力提升投資收益, 保持業務穩定增長。

看上來中國人壽 2007年的業績好像平平無奇, 同平保(2318)相比起來還有點失色呢~
但想深一層, 這只不過是自己有過多的期望吧, 增長94.8%也不是簡單的事呢~
而另一方面, 中國人壽 2008年1 - 3月份的保費收入也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8%, 這亦可能說明了管理層有計畫的把部分年尾保單推至2008年第一季才入數也未可知呢. 看來中人壽在2008年的增長都值得期待呢~
而相比起平保的超高增長, 這是否說明中人壽的增長長動力比較差呢? 但我又咁睇, 上年中國股市如此好景, 平保的投連險產品比中人壽的分紅險好賣亦都合理. 但今年呢? 因此我認為在今年, 中人壽同平保的優勢分野應可慢慢看出來吧?
我喜歡中國人壽多過平保的原因正正是因中國人壽比較保守同小心, 這令我想起巴菲特收購旗下的保險公司GEICO之前, 就是看中了它不為增取市場分額而同其他對手一起推出毛利低的產品, GEICO的管理層可接受幾年內市場分額的下降, 也要維持公司的毛利水平. 在我看來, 這亦是中人壽不在股市暢旺時推出投連險產品的原因.
最後要說的是, 中人壽這千里馬, 我還未看到要下馬的理由呢~

星期三, 3月 19, 2008

Warren Buffett's - Bush Theory ?

以下是節錄自2000年巴菲特在"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對投資的一些見解.

Warren Buffett's Letters
To Berkshire Shareholders 2000

---

Leaving aside tax factors, the formula we use for evaluating stock sand businesses is identical. Indeed, the formula for valuing all assets that are purchased for financial gain has been unchanged since it was first laid out by a very smart man in about 600 B.C. (though he wasn’t smart enough to know it was 600 B.C.).

扣除稅負因素不計,我們分析評估股票與事業的公式並無二致,事實上亙古至今,這個評估所有金融資產投資的公式從來就未曾改變,遠從公元前600年某位先知頭一次揭示就是如此,(雖然他可能也沒有能力預知當時是公元前600年)。

The oracle was Aesop and his enduring, though somewhat incomplete, investment insight was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To flesh out this principle, you must answer only three questions. How certain are you that there are indeed birds in the bush? When will they emerge and how many will there be? What is the risk-free interest rate (which we consider to be the yield on long-term U.S. bonds)? If you can answer these three questions, you will know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bush - and the maximum number of the birds you now possess that should be offered for it. And, of course, don’t literally think birds. Think dollars.

奇蹟之一就是在伊索寓言裡,那歷久彌新但不太完整的投資觀念,也就是「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要進一步詮釋這項原則,你必須再回答三個問題,你如何確定樹叢裡有鳥兒? 牠們何時會出現,同時數量有多少? 無風險的資金成本是多少?(這裡我們假定以美國長期公債的利率為準) 如果你能回答以上三個問題,那麼你將知道這個樹叢最高的價值有多少,以及你可能可以擁有多少鳥兒,當然小鳥只是比喻,真正實際的標的還是金錢。

Aesop’s investment axiom, thus expanded and converted into dollars, is immutable. It applies to outlays for farms, oil royalties, bonds, stocks, lottery tickets, and manufacturing plants. And neither the advent of the steam engine, the harnessing of electricity nor the creation of the automobile changed the formula one iota - nor will the Internet. Just insert the correct numbers, and you can rank the attractiveness of all possible uses of capital throughout the universe.

伊索的投資寓言除了可以進一步擴大解釋成資金,也一樣可以適用在農業、油田、債券、股票、樂透彩券以及工廠等,就算是蒸汽引擎的發明、電力設備的引用或汽車的問世一點都不會改變這樣的定律,就連網際網路也一樣,只能輸入正確的數字,你就可以輕輕鬆鬆地選擇出世上資金運用的最佳去處。

Common yardsticks such as dividend yield, the ratio of price to earnings or to book value, and even growth rate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valuation except to the extent they provide clues to the amount and timing of cash flows into and from the business. Indeed, growth can destroy value if it requires cash inputs in the early years of a project or enterprise that exceed the discounted value of the cash that those assets will generate in later years. Market commentators and investment managers who glibly refer to "growth" and "value" styles as contrasting approaches to investment are displaying their ignorance, not their sophistication. Growth is simply a component - usually a plus, sometimes a minus - in the value equation.

一般的準則,諸如股利報酬率、本益比甚至是成長率,除非他們能夠提供一家企業未來現金流入流出的任何線索,否則與價值評估沒有一點關聯,有時成長甚至對價值有損,要是這項投資計畫早期的現金流出大於之後的現金流入折現值,有些市場的分析師與基金經理人信誓旦旦地將"成長型""價值型"列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典型,可以說是是無知,那絕不是真知灼見。成長只是一個要素之一,在評估價值時,可能是正面,也有可能是負面。

Alas, though Aesop’s proposition and the third variable - that is, interest rates - are simple, plugging in numbers for the other two variables is a difficult task. Using precise numbers is, in fact, foolish; working with a range of possibilities is the better approach.

可惜的是,雖然伊索寓言的公式與第三個變數-也就是資金成本相當簡單易懂,但要弄清楚另外兩個變數卻有相當的困難,想要明確算出這兩個變數根本就不可能,求出兩者可能的範圍倒是可行的辦法。

Usually, the range must be so wide that no useful conclusion can be reached. Occasionally, though, even very conservative estimates about the future emergence of birds reveal that the price quoted is startlingly low in relation to value. (Let’s call this phenomenon the IBT - Inefficient Bush Theory.) To be sure, an investor needs some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business economics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to reach a well-founded positive conclusion. But the investor does not need brilliance nor blinding insights.

只不過範圍過大通常會導致結論模擬兩可,而且估計越保守所得出的價格相較於價值較越低,也就是樹叢最終出現鳥兒的數量,(我們姑且把這個現象稱之為IBT-樹叢無效率理論),可以確定的是,投資人除了必須對於一家企業的經營有一定的了解外,並且要有能力獨立思考以獲致立論堅實的肯定結論,除此之外,投資人不須其他什麼大道理或歪理論。

At the other extreme, there are many times when the most brilliant of investors can’t muster a conviction about the birds to emerge, not even when a very broad range of estimates is imployed. This kind of uncertainty frequently occurs when new businesses and rapidly changing industries are under examination. In cases of this sort, any capital commitment must be labeled speculative.

另一個極端,有很多時候,即使是最聰明的投資人都沒有辦法提出小鳥確實會出現的證據,即使是在最寬鬆的假設下仍是如此,這種不確定性在檢驗新事業或是快速變化的產業尤其明顯,在這種狀況下,任何資金的投入都難脫投機的嫌疑

Now, speculation - in which the focus is not on what an asset will produce but rather on what the next fellow will pay for it - is neither illegal, immoral nor un-American. But it is not a game in which Charlie and I wish to play. We bring nothing to the party, so why should we expect to take anything home?

如今投機主義-亦即不管資產真實的價值,只看下一個人會用多少價格買進的觀-事實上,這不但不違法、也不算不道德,甚至不能說是非美國式,但也絕非查理跟我願意玩的遊戲,既然我們兩手空空參加派對,那麼我們又如何期望能從派對中滿載而歸呢?

The line separating investment and speculation, which is never bright and clear, becomes blurred still further when most market participants have recently enjoyed triumphs. Nothing sedates rationality like large doses of effortless money. After a heady experience of that kind, normally sensible people drift into behavior akin to that of Cinderella at the ball. They know that overstaying the festivities - that is, continuing to speculate in companies that have gigantic valuations relative to the cash they are likely to generate in the future - will eventually bring on pumpkins and mice. But they nevertheless hate to miss a single minute of what is one helluva party. Therefore, the giddy participants all plan to leave just seconds before midnight. There’s a problem, though: They are dancing in a room in which the clocks have no hands.

投資與投機之間永遠是一線之隔,尤其是當所有市場的參與者都沈浸在歡愉的氣氛當中時更是如此,再也沒有比大筆不勞而獲的金錢更讓人失去理性,在經歷過這類經驗之後,再正常的人也會像參加舞會的灰姑娘一樣被沖昏了頭,他們明知在舞會中多待一會-也就是繼續將大筆的資金投入到投機的活動之上,南瓜馬車與老鼠駕駛現出原形的機率就越高,但他們還是捨不得錯過這場盛大舞會的任何一分鐘,所有人都打算繼續待到最後一刻才離開,但問題是這場舞會中的時鐘根
本就沒有指針!

Last year, we commented on the exuberance - and, yes, it was irrational - that prevailed, noting that investor expectations had grown to be several multiples of probable returns. One piece of evidence came from a Paine Webber-Gallup survey of investors conducted in December 1999, in which the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heir opinion about the annual returns investors could expect to realize over the decade ahead. Their answers averaged 19%. That, for sure, was an irrational expectation: For American business as a whole, there couldn’t possibly be enough birds in the 2009 bush to deliver such a return.

去年我們對於這種失序的狀態大加批評,這實在是太不合理了,我們赫然發現投資人的預期得到超過數倍他們可能得到的報酬,一份潘偉伯證券公司在1999進行的調查報告顯示,當投資人被問到自己預期未來十年內的年平均投資報酬有多少,答案平均是19%,這很明顯的是不當的預期,對整個美國樹叢來說,到2009年為止,根本就不可能藏有這麼多鳥兒。

Far more irrational still were the huge valuations that market participants were then putting on businesses almost certain to end up being of modest or no value. Yet investors, mesmerized by soaring stock prices and ignoring all else, piled into these enterprises. It was as if some virus, racing wildly among investment professionals as well as amateurs, induced hallucinations in which the values of stocks in certain sectors became decoupled from the values of the businesses that underlay them.

更誇張的是,目前市場參與者對於一些長期而言明顯不可能產生太高價值或甚至根本就沒有任何價值的公司,給予極高的市值評價,然而投資人依然被持續飆漲的股價所迷惑,不顧一切地將資金蜂擁投入到這類企業,這情形就好像是病毒一樣,在專業法人與散戶間廣為散播,引發不合理的股價預期而與其本身應有的價值明顯脫鉤。

This surreal scene was accompanied by much loose talk about "value creation." We readily acknowledge that there has been a huge amount of true value created in the past decade by new or young businesses, and that there is much more to come. But value is destroyed, not created, by any business that loses money over its lifetime, no matter how high its interim valuation may get.

伴隨著這種不切實際的景況而來的,還有一種荒唐的說法叫做「價值創造」,我們承諾過去數十年來,許多新創事業確實為這個世界創造出許多價值,而且這種情況還會繼續發生,但我們打死都不相信,那些終其一生不賺錢,甚至是虧錢的企業能夠創造出什麼價值,他們根本是摧毀價值,不管在這期間他們的市值曾經有多高都一樣。

What actually occurs in these cases is wealth transfer, often on a massive scale. By shamelessly merchandising birdless bushes, promoters have in recent years moved billions of dollars from the pockets of the public to their own purses (and to those of their friends and associates). The fact is that a bubble market has allowed the creation of bubble companies, entities designed more with an eye to making money off investors rather than for them. Too often, an IPO, not profits, was the primary goal of a company’s promoters. At bottom, the "business model" for these companies has been the old-fashioned chain letter, for which many fee-hungry investment bankers acted as eager postmen.

在這些案例中,真正產生的只是財富移轉的效應,而且通常都是大規模的,部份可恥的不肖商人利用根本就沒有半隻鳥的樹叢,從社會大眾的口袋中騙走大筆的金錢,(這其中也包含他們自己的朋友與親人),事實證明泡沫市場創造出泡沫公司,這是一種賺走投資人手中的錢而不是幫投資人賺錢的幌子,通常這些幕後推手的最終目標不是讓公司賺錢,而是讓公司上市掛牌,說穿了這只不過老式連鎖信騙局的現代版,而靠手續費維生的證券商就成了專門送信的郵差幫兇。

But a pin lies in wait for every bubble. And when the two eventually meet, a new wave of investors learns some very old lessons: First, many in Wall Street - a community in which quality control is not prized - will sell investors anything they will buy. Second, speculation is most dangerous when it looks easiest.

然而任何的泡沫都經不起針刺,當泡沫破滅,不可避免的會有一大票菜鳥學到教訓,第一課,不論是什麼東西,只要有人要買,華爾街那幫人都會想辦法弄來賣給你,第二課,投機這玩意兒看似簡單,其實岸潮洶湧。

At Berkshire, we make no attempt to pick the few winners that will emerge from an ocean of unproven enterprises. We’re not smart enough to do that, and we know it. Instead, we try to apply Aesop’s 2,600-year-old equation to opportunities in which we have reasonable confidence as to how many birds are in the bush and when they will emerge (a formulation that my grandsons would probably update to "A girl in a convertible is worth five in the phonebook."). Obviously, we can never precisely predict the timing of cash flows in and out of a business or their exact amount. We try, therefore, to keep our estimates conservative and to focus on industries where business surprises are unlikely to wreak havoc on owners. Even so, we make many mistakes: I’m the fellow, remember, who thought he understood the future economics of trading stamps, textiles, shoes and second-tier department stores.

Berkshire,我們從來沒有妄想要從一堆不成氣候的公司中,挑出幸運兒,我們自認沒有這種超能力,這點我們絕對有自知之明,相反的我們試著遵循2,600年來既有的古老伊索寓言,耐心研究某些樹叢裡到底有多少鳥兒,以及他們出現的時機,(或許以後我的孫子可能會把它改為五個電話簿上的女孩,不如一個敞篷車上的女孩),當然我們永遠沒有辦法精準地預估一家公司每年現金流入與流出的狀況,所以我們試著用比較保守的角度去估算,同時將重心鎖定在那些比較不會讓股東錯估情勢的公司上頭,即便是如此,我們還是常常犯錯,大家可能還記得我本人就曾經自稱是相當熟悉集郵、紡織、製鞋以及二流百貨公司等產業的人士。

Lately, the most promising "bushes" have been negotiated transactions for entire businesses, and that pleases us. You should clearly understand, however, that these acquisitions will at best provide us only reasonable returns. Really juicy results from negotiated deals can be anticipated only when capital markets are severely constrained and the whole business world is pessimistic. We are 180 degrees from that point.

近來,我們最看好的樹叢要算是經由協議買下整家公司,這種方法確實讓我們感到相當滿意,不過大家要記住,這類的購併交易頂多讓我們有一個合理的回報,想要有超額的報酬一定要等到資本市場非常慘淡,整個企業界普遍感到悲觀之時,機會才會出現,目前我們離那種狀況還很遠。

---

另外 ...... 我明白到我在工作時間睇 "Warren Buffett's Letters" 同寫Blog, 真的有點不道德 XD

星期一, 3月 17, 2008

一山還有一山低

今天恒指收報 21,084.609 Down 1,152.50 (5.18%)

而因由是......

連日來盛傳資金周轉不靈的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上周五(14日)突然向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求援,最終由摩根大通出手,向其提供為期28日的融資;消息傳出後,多間評級機構即調低貝爾斯登評級,並傳該行最終可能被收購或「拆骨」出售。

據外電引述消息人士透露,聯儲局已批准摩通收購貝爾斯登,估計交易作價不多於每股20美元,較貝爾斯登上周五收市價30.85美元折讓35%。

摩通表示,聯儲局同意向貝爾斯登資金流動性較差的資產,提供不逾300億美元(約2,340億港元)的融資。

事發於上周五,貝爾斯登行政總裁格瓦茲(Alan Schwartz)突然發表聲明,指公司的財政狀況在過去24小時內急劇惡化,故決定向聯儲局申請緊急貸款,以恢復投資者信心,改善流動性,維持正常運作。

由於貝爾斯登為投資銀行,不能經由貼現窗向聯儲局借入緊急貸款,故須由其結算銀行的摩通作中間人,以背對背的融資方式,間接讓藉貼現窗機制獲得流動資金。

摩通表示,正與紐約聯儲銀行聯手,向貝爾斯登提供為期28日、不附追索權的連續性緊急貸款,公司並會協助貝爾斯登尋求永久性融資。

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表示,已調低貝爾斯登的長期債務評級三級,至BBB級;由於其財政狀況轉壞,其評級或會被進一步下調。

惠譽亦宣布,已將貝爾斯登的長期債務評級,由A+降到BBB,短期債務評級亦由F1降到F3,兩項評級亦被列入負面觀察名單,意味可能進一步下調。


看來熊市的威力真的不是說笑的......當你以為股市已經見底了嗎? 那你真是太天真了~
而我今天亦作出可能是很天真的決定 - 用 $26.2 入了500股 2628 ~
當然, 以目前的市況來說, 如計 2628 在2007 全年EV為$10來算, 股價可能真的會跌到1.5倍 EV 也未可知呢~
但我亦明白估市莫估底的道理, 我可以做的只可相信自己心中的合理價吧~
現在我只寄望2628的全年業績真的超水準~

星期一, 3月 03, 2008

滙豐!!! 你好野!!! XD

今天財經界的焦點毫無疑問地落在滙豐身上, 因今天是滙豐公佈 2007 全年業績的大日子~
我身為股東的當然關心啦, 因要睇下今年派多幾多息~ XD 而淡友們當然更加心急啦, 他們恨不得見滙豐見紅來進一步做淡.

而結果呢?

匯豐控股公布,截至2007年12月底止全年業績,股東應佔溢利191.33億美元,較06年度同期157.89億美元升21%,每股盈利1.65美元,建議派末期息每股0.39美元;期內營業收益淨額升13%617.51億美元。

全年貸款減值及其他信貸風險準備172.42億美元,較06年度同期的105.73億美元,增加66.69億美元或63%。
期內,未扣除貸款減值的營業收益淨額增21%至789.93億美元,其中淨利息收益升10%至377.95億美元;非利息收入當中,費用收益淨額達220.02億美元,按年升28%;交易收益淨額98.34億美元,按年升19%。
至於去年營業支出總額為390.42億美元,較2006年增加54.89億美元,或16%

期內除稅前利潤升21%至204.55億美元,其中北美地區佔集團比重由21.1%,大幅降至不足1%至0.4%,稅前利潤大跌98%至9,100萬美元;歐洲稅前利潤升23%至85.95億美元,佔集團比重由31.5%增至35.5%。
至 於香港稅前利潤升42%至73.39億美元,佔集團比重由23.5%升至30.3%;亞太區其餘地區及拉丁美洲稅前利潤分別升70%及26%、至 60.09億及21.78億美元,佔集團比重分別為24.8%及9%(06年:亞太區其餘地區及拉丁美洲,佔集團比重分別為升16%及7.9%)。
按客戶群計除稅前利潤,匯控去年個人理財業務稅前溢利,下跌38%至59億美元;工商業務多賺19%至71.45億美元;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多賺5%至61.21億美元,私人銀行業務虧轉盈賺35.35億美元。

結果 - 滙豐無令我們一眾股東們失望, 我們要求的股息增長, 她為我們做到了.
滙豐亦證明了她的賺錢能力, 足以應付次按帶來的失利, 這相比起如花旗大摩等投資銀行狼狽的樣子, 就足以見證到傳統銀行同投資銀行的分野.

現在
匯控主席葛霖有說話對各位失望的匯控淡友講~ XD

匯豐控股在業績公布前夕,遭到機構投資者Eric Knight要求匯豐放棄美國業務;匯控主席葛霖表示,集團須為長遠業務發展作考慮,而美國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即使面對困難,亦應致力解決。
他續指,現時放棄美國業務將損害集團品牌及聲譽,並形容該建議不合理、不切實際、難以想像,以及不負責任。
匯控行政總裁紀勤則表示,集團已按美國業務的情況作充分的安排,惟沒有評論次按撥備是否足夠;至於當地按揭業務表現,最終仍要視乎經濟而定。
匯控宣布,去年第4次派發股息增8.3%至每股0.39美元;葛霖表示,集團的派息政策主要按盈利表現來決定,去年的派息不能反映今年盈利狀況。
至於匯控去年以約11億英鎊出售英國金絲雀碼頭總部;他表示,有關收益仍未入賬,主要是買方的長期融資安排未及完成。


(以上新聞由 財華社香港新聞中心提供)

星期二, 2月 26, 2008

字典機~識得用其實好好用~ XD


01
公屋寬頻低能仔



02
阿gill對淫照事件的最新回應 (注意: 內有大量粗口同成人情節)



嘩~唔得~~真係笑到爆咀呀!!!

星期一, 2月 04, 2008

投資中國保險股的黃金機會 - 林森池詳評國壽與平保

到2012年國壽的內涵價值將有可能升至二十七至二十八港元,屆時股價應超逾一百港元,「投資者應及早購入國壽股票,以三十四港元買入,保守估計四年後可 能有三倍升幅,平均每年有30%複息回報,未來利潤甚豐厚」 近共期全球股市大幅波動,投資者紛紛蠢蠢欲動想撈底,不少優質國企股包括中國保險股:中國人壽(2628)、平安保險(2318)亦從高位下跌約一半 香港著名金融分析師林森池認為,中國保險股在這次股災中呈現豆腐渣價錢,正是吸納的黃金機會

  「目前人民幣正處於升值階段,2007年兌美元上升6.9%,預期2008年升勢將加速,而美元大方向貶值幾乎是無何避免 保險股擁有大量人民幣債券、定期存款、現金及內地股份,均極具升值潛力,投資保險股有如擁有人民幣資產 」 豆腐渣價錢

  林森池又指1月份股市大跌,與場外發行的衍生工具(accumulator)的斬倉潮有關,私人銀行家向富裕一族兜售以較市價低過5-15%的優質 股,最低入場費為一百萬美元,合約訂每日買入若干股票數量,全年共買入二百五十日的股票數量,如果市價上升3%,發行商即時中止合約 如果市價跌低過收貨的訂價,買家便要買入雙倍股數 如果買家全部用存款作抵押品,足以應付整張合約收足全年股票所需款項(包括買雙倍股數所需),風險實在不大,問題出於投資銀行接受客戶以優質股票作為抵押 品,一旦市況逆轉,作為抵押品的股價下跌,觸發斬倉潮,加上未來二百五十天須要買入合約訂明的雙倍股數,不少參與accumulator的富裕一族被迫將 全部用作抵押的優質股在低位沽售徹底斬倉,所以優質股突然變成被「優先糟質」,這項衍生工具accumulator亦被諧音冠名為I kill you later

  林氏又認為「市場錯價」令保險股股價受壓 保險公司屬於金融業,市場誤把保險股當作銀行股,以為中國宏觀調控,加息及加銀行準備金同樣打擊人壽保險業務 也有一說指內地加息對金融股不利,「其實這是對銀行股不利而已,保險公司持有大量現金,加息令其銀行存款收入上升 」保險公司不斷有新保費收入,在加息的環境下,新購入的債券及新訂的定期存款回報較高,直接提高整體盈利

  另外,市場亦過分擔心內地A股市場,深恐泡沫爆破將有可能影響保險公司的股票投資收益 「近來外界有一個誤解,認為內地A股跌,對保險股構成嚴重打擊,但中國人壽及平安保險的持股量只佔其整體資產不足20%,香港同類公司更為高達30% 」絕大部分股票及基金(超過八成)被列為長期投資,盈價波動只影響權益中的儲備金,只有少數的股票及基金投資被列作短期買賣,收益或虧損才直接撥入損益賬

  「上月股災國壽股價跌至二十七元,簡直是豆腐渣價錢,燒鵝髀味道 」國壽的內涵價值會隨時間而升值,他預計未來數年連同人民幣升值的因素,每年平均有30%複息增長,到2012年國壽的內涵價值將有可能升至二十七至二十 八港元,屆時股價應超逾一百港元,「投資者應及早購入國壽股票,以三十四港元買入,保守估計四年後可能有三倍升幅,平均每年有30%複息回報,未來利潤甚 豐厚」

林森池解釋中國保險市場的深厚潛力:  一、中國保險的市場滲透率偏低 據中國保監去年11月資料顯示,估計2007年全年人壽保費收入達五千億元,佔逾二十三萬億元的內地生產總值(GDP)的2.2%,經濟成熟國家的滲透率 約佔GDP 10%,中國保險市場顯得極具發展潛力 再看香港保險市場,2006年港人投入人壽保險保費達一千一百六十億元,滲透率相等於2006年GDP一萬四千七百億元的7.9%,約四倍於內地市場,反 映了內地保險業存在無限的發展空間

  二、內地保險業將進入起飛期 以香港來說,經過幾十年發展香港的保險公司積累人壽保險的淨負債達到三千八百億港元(不是投保額),以2006年計相等於GDP 26% 現在內地有幾十間人壽保險公司,單是平保及國壽已佔市場六成,估計2007年兩間公司積累人壽保險淨負債達九千億元人民幣,由此推論出全國已積累一萬五千 億元人壽保險淨負債,相當於GDP的6.5% 比較香港的26%,仍然偏低,反映了內地人壽保險業起步較遲,仍處增長期的初階

  三、內地保險公司資產膨脹快速 「十一.五」規劃預期保險業資產將由2005年的一千五百億元,上升至2010年的五萬億元,但據未經證實的資料估計,2007年保險業資產已達到三萬億 元,肯定會超標完成 「資產對保險公司非常重要,其依賴客戶的保金進行投資增值,沒有資產則難以爭取資產在增值過程中的利益 」  由於中國保險業正在萌芽,有源源不絕的保金可供保險公司用作投資 「中國保險公司有新單,退保人少,到期提款又少,因此不停積累資產,再作投資,所以資產膨脹快速 」反觀加拿大宏利保險公司:宏利具一百多年歷史,1999年上市後收購了美國第三大的保險公司John Hancock 收購後由2004年至今,其整體資產膨脹速度舉步維艱,反映了北美保險行業處於老化的賠付期,客戶到期保單或壽險償還可能超過新增保單,當然單看數據要考 慮其他因素,如加元升值及投資成績,不過以中國人壽的資產成長作此較,即時立竿見影相形見絀,表一清晰地說明了成熟與新興壽險市場的分別:  中國人壽保 險市場正處於成長期,預計到2020年約有15%中國人口到六十歲,2030年約有24%人口將到六十歲;屆時人口老化,投保戶將提取保單作退休養老,人 壽保險業將進入賠付期,才會面臨資產萎縮的風險

比較平保與國壽

  林森池多年來研究中國保險市場,對內地兩大保險公司認識甚深,且看其不同角度的分析

一、平保仍背負虧損人壽保單  九十年代內地人壽保險市場發展初期監管比較寬鬆,由於競爭激烈,平保及國壽均以每年高達9-10%固定回報作招徠客戶 九十年代初宏調令利率高企,這類保單勉強有利可圖,但是自1997年內地利率急速下滑(銀行貸款利率由11%下調至2000年的5.85%),兩者均需要 為這些保單作出補貼,出現虧損 2003年中國人壽在上市前,將這些固定高回報的保單回撥給母公司 自2004年上市至今,平保仍然背負這些虧損人壽保單,只有按年銷蝕,平保2007年中期報告第27頁,顯示在計算內涵價值時,需要為1999年之前的固 定回報保單作出一百六十億減值

  自1999年以來中國保監收緊監管尺度,防止惡性競爭,規限每類保單固定回報的上限,保險公司只可在浮動性分紅方面作招徠 以2006年國壽為例,保單給予客戶的保證固定回報是2.5%,債券及定期存款回報分別為4.5%及4.3% 在加息環境下,2007年投資定期存款及債券的回報肯定有可觀升幅,所賺取的息差比銀行業更高

二、 平保以投連險爭取市場佔有率  2007年上半年平保的存款收入達一百億,比2006年同期增長27.2%,反映投連險暢銷 內地的投連險即是與基金掛的保單,投保回報主要視乎基金的表現,沒有任何最低固定回報保證或分紅比例,壽險保障所佔成份少 這類似香港的101保單,舉例說,投入一百萬元買基金 如果基金價格跌一半,投保人退保只能從基金取回五十萬,以及五千元人壽保障 如果基金升一倍,則投保人能拿到二百萬元,而人壽保障可得兩萬元 換句話說,百分百跟投資基金表現,人壽保險佔基金表現1% 「過去兩年半中國股票市場勁升,投保客為搏取股票升值而樂於購入投連險保單 但於市況走向平穩或低迷時,該類保客亦容易退保斷單 」但投連險只是推銷基金,只能賺取傭金,利潤微薄

  在銷售投資型壽險,2007年上半年國壽的存款收入只是比2006年同期只是上升4.4%,遠遜其他對手 國壽只是專注分紅險及萬能險,完全沒有提供投連險,所以在股市蓬勃時,顯得大大落後 這一點可能與國策有關,認為投連險所附帶的人壽保障不足,沒有承擔社會保障責任

  投資型的分紅險提供人壽保障及在投資收益上設有最低保證利率,分紅基於公司的經營狀況,七成收益歸保單持有人,三成歸公司,每月公布一次 2007年上半年國壽的退保率顯著上升,林森池認為:「退保主要來自投資性的分紅保單,2006年分紅保單的回報只有4%,跑輸通脹,股市暢旺時保單持有 人寧可退保轉投股市,投資保單分紅按月公布,保單的現金價值透明度清晰,所以退保率一般較高,據聞2007年分紅保單的回報達8%,相信有助穩定退保潮 」  萬能險亦提供人壽及最低收益保障,繳費較為靈活,可作一次或多次繳付,實際收益與保險公司投資賬戶收益相關,但是沒有分紅成份

  平保及國壽同時經營分紅險及萬能險,但是兩者會計制度不同,收益各異,容許稍後分析

三、國壽以傳統壽險取勝  國壽的強項在於「廟大和尚多」,有足夠配套在農村廣泛銷售傳統壽險,農村向來追求穩健保障,回報反而是次要,農村深知國壽作為 國企的背景,認為國壽一定不會倒閉,所以2007年上半年國壽的傳統壽險保費收入達五百九十億,相對2006年同期增加17.1% 傳統壽險保單的利潤比較可觀,保單種類可參考國壽2006年年報第107頁

  在銷售傳統壽險保單方面,平保的成績也不俗,不過平保要付出較高昂的傭金作為激勵保險代理,成本支出較國壽高

四、從會計制度看平保及國壽  國壽只將傳統人壽保單的保金當作收入,反映在該年的損益賬中 對於有投資者擔心國壽的市場佔有率下跌,林森池說:「這可能是未有深入了解兩間公司的會計制度有關 在呈交中國保監的收入數據中,任何收入都當作保費 然而根據國壽的會計制度,所有投資性保金(分紅險及萬能險)都不當作保費收入,只當作存款,不撥入損益賬(P&L),要等到投資保單到期或退保, 才會將收取的費用撥入損益賬,即使國壽介入銷售投連險,對公司的即時收益貢獻也不大 」至2007年6月,國壽賬面上有二千八百億投資型保單仍未收取費用,以10%利潤計,未入賬的收益相當於每股一元人民幣

  平保的會計制度以保單的分紅成份作為界定保費與存款之分別 投資性分紅險保金與傳統人壽保金一併當作保費收入,只有萬能險及投連險(沒分紅)則當作存款處理,而且所收費用即時撥入該年的損益賬 從會計制度上看,國壽較保守可取,國壽認為分紅險及萬能險每年都有最低回報保證,有一定退保率,所以當作存款,待退保後才把有關利潤計入損益賬中

五、成本開支佔稅前收入比較  保險公司與銀行一樣,屬於服務性行業,傭金及人工佔開支最多,因此可從開支成本佔稅前收入比率(cost/income ratio)探究兩者的實力 平保2007年上半年人壽業務收入五百三十七億,費用四百七十八億,開支佔收入比率是89%,稅前毛利只有11% 而國壽同期收入為一千零一十四億,費用七百六十九億,開支佔收入比率是76%,稅前毛利有24% 比較平保高出一倍有多 表二列出兩者自2004年開支成本佔稅前收入的比率,國壽在改善稅前毛利率方面成績斐然:  國壽賺錢能力較高的原因來自:1) 平保以高傭金吸引保險代理,所以成本較高;2) 為了爭市場佔有率,平保推銷利潤較低的投連險;3) 平保依然負擔早期每年9%固定回報壽險產品;4) 從開支看,2007年上半年國壽的行政費為四十五億,平保同期的行政費三十六億,但國壽有六十多萬保險代理,平保只有二十多萬,顯示了國壽在控制開支方面 較優勝

六、從壽險投資資產及負債比率看  林森池說,要比較平保及國壽兩家保險公司存在一定的困難 平保是混業經營,有銀行、財險、證券買賣等業務,不可以將兩者的資產負債表作比較 據2007年中期報告第8頁,平保列出人壽保險的投資資產,包括定期存款、債券、股票及物業共335,489百萬元人民幣,中期報告的102頁亦列出其壽 險負債為359,205百萬元人民幣,投資資產只是壽險負債的93.4%,這仍不算是「資不抵債」因為資產負債表的現金綜合了銀行及財險業務的存款,無法 查找人壽業務的現金

  用同一基礎作比較,只有抽出國壽的現金存款及物業資產,國壽的物業是自置使用,並非作為投資 根據2007年6月的數字,國壽的壽險投資以定期存款、債券及股票計算共達697,393百萬元人民幣,是壽險負債534,574百萬元人民幣的 130.5% 單計算定期存款及債券,已達569,344百萬元人民幣,足以應付壽險負債 數據無謊言,國壽財力比平保強得多

七、平保及國壽的管理作風  平保作風較為進取,芸芸眾保險公司中,領先走向混業經營,也是最先「走出去」,入股富通(Fortis)

  林森池說:「富通近年業績增長緩慢,徘徊在低位的雙位數字,聽聞手上亦有次按債券 」  他認為,內地保險業面對最大的挑戰,是來自銀行沾手保險業 「內地銀行將陸續展開投保的生意,好在市場滲透率這塊蛋糕可以繼續膨脹,挑戰風險相對國壽及平保尚小 」  最大風險莫過於走出去入股處於老化期的「過氣名牌」企業 市場眼晴是雪亮的,宏利(Manulife)的股價只是其內涵價值的二倍,美國國際(AIG)的股價更是貼近其內涵價值,市場估值代表了千言萬語 人壽保險公司每日都生活在投資回報及風險管理中,謹慎踏實是長遠成功的座右銘

  他認同國壽的保守作風,國壽早已獲得QDII配額,但至今仍未使用 由2003年至今,從分析國壽的股票及基金長短線持倉比例可見一斑,2004年國壽完全沒有股票投資,只有客戶的基金;2005年股票加基金的長棍佔 19%,短棍佔81%,因為A股市場開始復甦;2006年長棍佔59%,短棍佔41%;2007上半年長棍佔86%,短棍佔14% 2007年9月的第三季報告更顯示十大持股組合中,長棍佔95%,短棍佔5%,當股市處於高位時,管理層的投資方向傾向增加長線投資比例,減低短線投機, 免受股市回落影響純利表現,長棍的升值或減值則反映在權益中的儲備金,不會影響損益賬

  2007年上半年,國壽在股票方面賺了大錢,趁機為長期投資的債券減值,達到一百一十億元人民幣 國壽的資產中有約30%是銀行存款,而債券佔52% 利息上升,令舊有的債券價格下跌 將來內地經濟一旦軟陸,人民銀行進行減息,其所持債券將大幅升值,有助抵消可能出現的股票減值 總之,股債之間有互相平衡收益的作用

  去年第三季業績報告中,國壽持有的都是優質股票,例如民生銀行、中信證券、建行、工行、中行、招行、平保、上海機場、寶鋼、神華、中石化等等,買入成 本極低,至2007年底應有未實現盈價數百億元,大部分留在權益中的儲備金,若有所需可以重新釋放至損益賬 近月國壽亦獲得中鐵的IPO股份 將來母公司亦可能將南方電網等資產注入

總結

  總的來說,本港投保人不少以儲蓄性保單作為退休金的重要部分,大部分以美元為單位,面臨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未來退休如何自處?林森池說:「人民幣 的大方向是升值,由於港人欠缺內地身份證,不能購入人民幣保單 投保人如果在保單中積累不少美元,可考慮借出來,用來買人民幣資產保值,購入國壽股票是一個很好對沖美元貶值的選擇 」  被問及內地保險公司是否存在破產的可能?他先談及歐美:「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由於欠缺監管,美國保險公司及銀行都炒股票,1929-1932年有 逾萬間銀行及無數保險公司倒閉,1932年後美國已加強監管 之後保險公司多是被收購少有倒閉 一些逾百年的保險公司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可能索賠多,但沒有倒閉 」他說,經營不善的公司通常只有被收購,以英國Aviva為例是多間公司合併的,美國「九一一」事件發生後亦沒有保險公司出問題 最近美國MBIA及AMBAC債券保險公司,因為擔保次按出了問題,現在美國聯邦政府反要安排作出紓困措施

  中國保監對於保險公司的監管極為嚴格,無論投資債、股及海外投資都要監管 任何壽險公司倒閉足以影響民生,動搖社會根基,所以不容有失 「保險公司最重要在經營方面做足風險管理,因保單期可長達三十至四十年之久 」以國壽為例,即使未計算股票,其債券及定期存款已足夠蓋過全部壽險負債,實力十足

信報財經月刊二月號

可惜我已無彈藥入貨了......
但正如林森池老師所講 "股票長過命"~
人世流流長, 怕會無機會咩~

星期二, 1月 22, 2008

SHIT!!! 股災啊!!!

今天恒指收報 21,757.631點 Down 2,061.23 (8.65%)...
不想它出現的股災終於都出現了...... 看著身家直線下降...... 心中真是百感交集啊~
早前的預測都落空了, 市場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而至今我還是決定了一股也不賣~
因我相信時間將會撫平一切的. 我個人預期, 就算今次真的步入熊市, 相信時期都不會太長, 情況有如當年美國911後進入小熊市相似. 當市場情緒回復理性時, 相信會反彈得很快的~
而我今後的對策都是積極儲蓄, 學好基礎分析, 好在低位再吸.



好!! 又上一課!!!

星期六, 1月 19, 2008

美國真的會衰退嗎?

星期六 - 無野做, 睇信報, 見到練乙錚今天的專欄幾有參考價值, 所以打出來做個記錄~


次按風暴到底有多強?

和新聞頭條的語調不同, 一般做學術或政策研究的人, 頭腦要冷靜, 不能給幾個業界數字或官員政客的幾句說話嚇倒。次按風暴發生後, 業界當然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提高嗓門喊救命, 政客(主要是美國民主黨)見有機可乘, 當然熱到跟進, 高級官員(主要是共和黨)當然不能政治上讓人覺得「見死不救」﹒ 於是便有各種虛虛實實的「救市招數」, 見此情況, 一般市民就算與決按無直接關係, 當然也會覺得問題很大了。但是, 做研究的人, 卻必須避免讓這一連串的「當然」抱著走, 喪失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的確, 決按風暴形成立後, 便有一些研究界人士指出, 問題是大, 但並非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 月初在紐奧良市召開的美國經濟學會年會上發表講話的泰勒教授(Alan M. Taylor), 便是採取這種觀點者之一。 泰勒教授是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的經濟史專家, 用歷史比較的眼光去看待決按風暴, 筆者認為很值得參考, 遂撮其精要, 與讀者分享。

次按風暴有多嚴重, 可用它引起的直接損失金額來顯示。 有人說是五百億 ( 美元﹒下同 ), 有人說是五千億, 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合經濟委員會用的數字是一千億, 聯儲局認為一千億之數已然「達標」, 往後還會增加。 泰勒教授則作如下推算﹒ 全美決按總額為一萬三千億 ( 約為國內生產總值一成 ), 至去年十月, 決按斷供率為百分之十六, 現在是百分之二十左右, 假設百分之百的決按都斷供, 而所有斷供物業的價值下跌一半, 總損失便達美國 GDP 的百分之五, 亦即六千五百億。 這個數字, 可規作決按風暴直接損失的上限, 是貝南奇前日引用的數字的六倍半。 把它放在經濟金融史中看又如何 ?

為解答這個問題, 泰勒教授引用 Reinhart & Rogoff 數據集 ( 見昨日本欄文章 ) 。四十年來, 發生於工業化國家的十八宗最大的銀行金融風暴所引起的損失, 化作 GDP 的百分比, 可分成兩組, 頭一組五個國家﹒ 損失百分比最高為日本的百分之二十四, 最低為瑞典的百分之四 ; 這五個國家都因風暴而進入衰退。 其餘十三國, 風暴引致的損失額, 都在 GDP 的百分之三或以下, 並不曾引起衰退, 只不過經濟增長稍為放緩而已。 從這些事例看, 若次按損失果然接近或達到泰勒教授給出的上限, 則美國陷入衰退, 似無可避免, 但亦只是相當於上述「五大」風暴中的最弱一個, 故衰退的話, 亦是輕微而已。 若損失總值最終為貝南奇昨天所引的三倍即三千億, 佔GDP 百分之二點五, 比八四年的儲蓄互助社危機引起的百分之三損失還要低, 達不到衰退門檻。

香港人或對上述 R&R 數據集不熟悉或無感覺, 筆者提議兼97年亞洲金融風暴對一些國家造成的損失再作比較。 那次金融風暴, 損失最大的是印尼, 為 GDP 的百分之五十五, 其他依次為泰國百分之三十五, 南韓百分之二十八, 馬來西亞百分之十六, 台灣百分之十二, 菲律賓百分之7 ,俄羅斯百分之六。【註】相比之下, 次按「風暴」, 頂多可說是「清新而疾勁」的無定向風 ( 不知吹到哪個國家里 ), 有可能「達到列風程度」而己 , 與十級颱風相距還遠。

但是, 為什麼全世界都被次按風暴弄得神經堅張﹒ 如臨大敵呢筆者認為, 原因有兩個。首先, 這是金融全球化的結果。 大量決按自按揭公司批出後, 經收集、重組、證券化, 賣給世界各地的投資機構, 然後一部分再以基金形式賣給散戶, 哪國「中招」, 哪家公司「中招」, 誰人「中招」, 到現在還不是很清楚, 就像「猜領袖」遊戲, 堅張氣氛便由此起。 其次, 美國的經濟大, 一、兩千億美元的損失, 按目前經濟環境看, 不會帶來衰退, 但若某一些較小的國家多買了這些次按證券, 後果卻可以很嚴重。 些二原因, 都可說是金融全球化惹的禍; 但是, 從另一角度看, 卻未必如此。 一般來說, 投資風險分散到全世界, 美國的損失, 部分由其他國家的投資者承擔了 , 美國本身不陷入衰退, 對全世界都有利, 至於現在手頭上擁有大批次按證的國家或散戶, 是否有理由指責美國嫁禍給他們呢?

向美國購買大批次按證券的, 絕大多數是外國機構投資者, 這些公司, 理論上應該做足功課, 研究清楚次按證券的風險 / 收益比例, 才可大手入貨 ; 如此, 投資結果見負, 主要便是運氣、眼光的問題, 如果只憑聽信幾間證券評級社的資料便斷然買大 , 未免太過草率。 散戶無知, 亦無時間能力做好研究, 現在損失了, 怪責美國按揭公司借貸過分隨便, 還有點道理, 但對機構投資者而言, 則應該反求諸己, 才是金融全球化之下的正確態度。

作者: 練乙錚

: 參考世銀文章 “Bank Insolvencies: Cross-country Experience”, G. Caprio and D.kingebiel, 1996

星期三, 1月 16, 2008

絕望之日

昨晚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又趺!!!
12,501.110 Down 277.04 (2.17%)
今天恒生指數大趺!!!

24,450.850
Down 1,386.93 (5.37%)
上海A股指數都趺!!!
5,552.46
Down 161.06 (2.9%)



而我一直對其信心的HSBC亦趺至 $115.....瑞安 $8.04...中人壽 $33.45... 中國銀行 $3.31... 亨泰 $1.22 ...
這一切都遠超我所想像的......
當然, 我無可能在現水平沽出我所有持股, 因我相信未來其股價必會再回升的~
我現在真正損失的只是機會成本, 但無論如何, 相信短期內我心裡都不會太好過了......
這段時間都係時候要用來好好學習基礎分析的方法, 因我唔可能再接受因的自己的無知而令自己出現今天的境況.....

本人今天內心的真實反映 Onz

星期三, 1月 09, 2008

今天我可能作出了跌市以來最好的決定

今天恆生指數收報27,615.85. 早段先跌後回升502.95點, 相反美國道指昨晚大趺238.42點.
自美國次按風暴開始至今, 已有不少日子是美股趺,但港股上升的情況出現~
這是不是正反映出美國對港股的影響已經開始因中國市場的堀起而減弱呢?
在我看來的確如此, 所以今天我不改用 $38出價來增持2628, 最後幸運地以$37.75成功買入~
而這亦是我在趺市以來最滿意的一次交易~ (至少我目前係咁諗)
我相信我所相信的, 而我亦清楚我所做的決定, 後市的發展會證明一切~
一切就由他去吧
~
~